既没有月亮,也没有六便士,只有殉道者超脱世事的孤勇——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既没有月亮,也没有六便士,只有殉道者超脱世事的孤勇——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六便士,那个时代的英国最小的货币单位,象征着世俗、现实、生活里的琐碎。

月亮,高悬在天空的皎洁,美好、遥远、清亮而孤苦。

月亮与六便士,这是一个超级文艺的标题,再配以鸡汤般的文案:“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被鸡汤般的文案所吸引,结果看完本书,我个人阅读感受却大相径庭。

是一部被高估的“名著”,之所以在中国的文青中名声鹊起,跟当下的一众新媒体的鸡汤般的一知半解的解读有关。

阅读之前陆陆续续看到一些推送文章,印象中依稀记得说这本书是描写关于现实与理想,如何坚持,如何追梦,如何不忘初心……

有些公众文章写看完本书后,讲述自己如何受到启发,如何辞掉鸡肋的工作、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也有很多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本书的宗旨:“仰望月亮时,莫忘脚下的六便士。”

我看的这个版本(时代文艺出版社,苏福忠翻译),不管是译者的前言,还是书皮上印着名人的解读点评,都传递出来这个观念:月亮也好、六便士也好,你追求的是哪样,便认定哪样。

以上两种,其实都掉入了狡猾的作者挖好的陷阱。

这本小说以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传奇一生为蓝本改编。在剧情方面,作者毛姆并没有发挥多少想象力来贡献跌宕起伏的情节。如果读者觉得故事精彩,那是因为画家本人的人生经历太过于精彩。反而作者贯穿全文的夹叙夹议的叙事风格,显得冷峻而犀利,比起小说,更像一部长篇叙事散文。也许是因为毛姆的哲学背景,他的行文,字里行间充斥着看似旁观冷静的个人思辨,其实隐隐着藏满了个人倾向性的观点。

————这是剧情的分界线 start————

查尔斯(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印象派的画家有两个最著名的狂人,一个是高更,另一个是梵高。)作为一名银行家,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忽然有一天,放弃工作,抛妻别子,离家出走。他的妻子认定丈夫有了外遇,坚持要找他回来,于是找到了文中的“我”。

“我”带着心中的疑团,前往巴黎找到了查尔斯。结果与查尔斯妻子的猜测大相径庭,没有外遇,没有第三者,他只是决意放下世俗的羁绊,宁肯过着潦倒穷困的生活,也要抛弃一切束缚、追求画画的自由。

他的妻子这才彻底放弃了,她认为所谓外遇,不过是男人图新鲜,等厌倦了,迟早还要回归家庭。可是“梦想”,才是真正的第三者,让丈夫永远的离开她。

在巴黎,查尔斯遇到了他的第一个伯乐,一名成功的画商,他欣赏查尔斯的艺术天分,拼命推销他的作品,还借钱给他。但查尔斯自己并不在乎大众的认同,甚至不愿意卖掉自己的画。

在查尔斯病重的时候,画商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治疗、康养。但是,画商的妻子布兰奇却不知不觉爱上了查尔斯。

查尔斯是个狂热的投身于艺术的天才,他对男女情爱无感,他说,“情欲是一种生理现象,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获得快感的工具。”布兰奇的主动献身,对他而言只是个生理工具,以及他笔下裸体人像的模特。

痛苦万分的画商,为了妻子的周全而委屈求全,净身出户。

可是随着查尔斯对布兰奇的冷漠和不回应,这个执着追求爱情的女子在绝望中自杀了。

悲伤的画商处理了妻子的后事,回到他们曾经的家里,在画室看到查尔斯留下的一幅画作,竟然是妻子的裸体人像。

他愤怒的要划破这幅画,但又停住了手。

查尔斯的作品如此独特、大胆、充满激情与密度,让画商不禁对着这伟大的艺术品产生了敬畏之心。

这幅画仿佛有了自己的灵魂,引导人的想象力沿着从未到达的途径驰骋,各种模糊的、空虚的空间里,永恒的星辰在闪耀,赤裸的灵魂在其中战战兢兢的冒险。那种不可描述的、不可言语的美,仿佛上帝征服了他的信徒,并使之臣服。

可悲可叹的画商,形单影只的回了故乡。

而查尔斯,流落街头,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他在追求绘画的道路上,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香客。辗转流浪,最终他踏上了一艘轮船,来到了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

他隐居在莽林深处,一位当地土著女子嫁给了他。(这里有历史背景,岛屿是英国的殖民地,尽管白人都是英格兰本土的落魄者,各种流浪汉、混混、逃犯……然而在岛上,却比土著人高人一等)。

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查尔斯却仿佛找到了他通往艺术天堂的伊甸园。他不知疲惫的画画,他的作品送人,却没人肯挂在墙上,而是堆放在布满尘土的阁楼。他的画送去拍卖,几乎无人肯买。他不在乎,他灵感迸发,没有画布的时候将墙壁都画满了,那是个绚烂磅礴、激情涌动、诡异个性的世界……

他在岛上病逝了。死后不到十年,他的画作在巴黎走红,卖出了天价。

————这是剧情的分界线 end————

全文没有月亮,也没有六便士,只有一个艺术天才,被心中热烈燃烧的火焰驱使着,从俗世红尘中走出,寻找能释放他天分的自由之境。

他放浪形骸,他纯粹而孤勇。

命运选择了他,他便义无反顾的走下去。不疯魔,不成活。

本书不能带着三观去看,这本书并不符合当下的主流价值观。
有些人,注定不受道德伦理、公序良俗的束缚。
站在传统世俗的角度,主人公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

但是在通往艺术的神山途中,他是一个殉道者,他是一个献祭人。

这是一种艺术的不得已,生命的不得已。是艺术家用自己生命的痛苦感受、超乎常人所能承受的折磨而献出的创作。

很多人把本书解读为“眼前的苟且”或是“诗与远方”。但是本书从头至尾,查尔斯从来没有过选择的时刻,他毫无犹豫的走向远方,抛弃自己的各种社会身份,放弃工作,放弃家庭,放弃情爱,放弃人际交往,自我放逐直至荒岛。

他从来没有过对于面临选择的犹豫,在他眼中,通往生命的自我实现只有一条路。

但是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我想起了一个美国诗人的几句诗: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n.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读小说是为了品百味人生,为了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世界,不管是宽度、广度还是深度。

文学艺术的审美,很多时候跟道德往往并不统一。

有些人生来就能感受到一种不由自主的、神秘的力量在召唤,让他的灵魂为其觉醒,并被其所支配,终其一生、耗尽生命的力量去追求一种纯粹的目的,而无视其它一切。而这种追求,在一般人眼里却是离经叛道的。

只有在俗世人的眼里才两条路,才有选择“六便士”还是选择“月亮”的犹豫。书名《月亮与六便士》,这更像是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捉弄。

在全文结尾,“我”在查尔斯的儿子(查尔斯最初抛弃掉的英国儿子)家中,讲述了查尔斯客死异乡的结局。听着他儿子装腔作势的用《圣经》的语气表达对不负责任的父亲的蔑视,此刻作者罕见的用一种充满向往的语句,想象了小岛土著女人为查尔斯生的那个儿子,在海岛上,单纯而快乐的劳作、生活的场景。

这也许才是毛姆藏在笔下的真实意图:

不为世俗所同化,敬畏未知的存在,追求纯粹的内心。

也有很多书评的观点是,不管是六便士,还是白月光,只要是自己真心想拥有的,追求哪种,都是平等。

但是毛姆在书中并没有体现这样的观点。他虽不直观、但毋庸置疑的肯定了查尔斯的这种蔑视世俗的追求。而且,为了让这种偏离大众理解的追求更合理,他把查尔斯的妻子描写成一个虚荣做伪的女人,儿子道貌岸然、女儿随波逐流、画商愚蠢不开窍、画商妻子心态失衡…这些人其实都是查尔斯追梦路上的受害者。引用译者的点评:“毛姆不惜为了肯定一个人而否定了芸芸众生”。芸芸众生追求的六便士,在毛姆笔下是如此不堪。

他笔下的主人公,别人眼里不可理喻的疯子、背弃家庭的负心汉、不知恩图报反而伤害农夫的蛇,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把自己的人生,活出了惊天动地的落魄而美好。
死后,在世人眼中,成了一个孤独伟岸的背影。

这里引用英国作家的一句点评做总结:“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撞上一座高耸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彻底解体。”
已邀请:

小丽洁

赞同来自:


就有时候吧,书是好书,推书的内容也写得很好,可是看完之后会发现这两者也没啥关系呀😂
之前我看过的一个也挺搞笑,一个博主一本正经引用,毛姆曾经说过:人一天当中一定要做两件有意义的事情。我就想,毛姆啥时候会这么正经。就去翻了翻,后边还有一句,比如我一天当中的起床和吃饭。

溪鱼 - 160,92,77-64-84

赞同来自:


书评写得真好,我去年也看了这本书,可能是我快餐小说看多了,我很不喜欢这些夹叙夹议的表达,看到一半就没看下去了。我注定是个没啥文化的俗人。

哒小鸣 - 拥有单一功能审美原则的搭配机器人

赞同来自:


毛姆的小说最绝的在于他内心的松弛感,他用松弛感调侃了这个世界的秩序,情节若有若无的隐现其中,他的情节必须配合他的文笔才有最恰当的表达。你复述的还是太沉了😂

有时候看到各种解构主义服装胳膊不是胳膊袖子不是袖子的戏谑气氛,就会想起毛姆….

真爱折腾 - 161cm-51kg

赞同来自:


这本书也是被骗买了,看完觉得被严重高估,渣男就是渣男,不能因为才华而否认其不负责任的渣男本质。

流水清茶 - 爱臭美的小个子

赞同来自:


我还没有看完!完全搁置了,读不下去。又不想勉强自己看。先放着吧!

周周的手套

赞同来自:


这本书真的很没有感觉,就是一个疯狂追求自己的艺术,对外界干扰完全排斥的人生。文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比较丰满的,不是单纯的好坏之分。我感觉国外的名著不太符合我的胃口,很多看不下去,看下去也没觉得很好。

JasmineSz

赞同来自:


大部分社会人都无法认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
以前在当地社区的论坛上看过一个帖子,一位单亲妈妈带着儿子去书店买书,发现儿子走向文学货架,心里一阵紧张。幸亏儿子翻了翻后放下了,没买。她发表观点说:最怕孩子生出文艺的心思,搞文艺的都融不进社会,容易把自己搞成神经病。然后跟帖附和者众多。
那个时候我刚从学校象牙塔出来,进入社会不久。乍一看到这种观点,当时挺震撼的。后来发现这就是大众主流思想。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