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之银河帝国系列(轻剧透)阅读感受分享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之银河帝国系列(轻剧透)
 
07133e2f34e67d08ddbbb956eb5b7027.jpg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在科幻小说界的地位,无异于金庸的书在武侠小说界的地位。
 
也许是之前的期待太高。让我看完前三册《基地三部曲》后,不禁产生了疑惑,所谓科幻小说的封神之作,盛名之下,其实就这?

我以为会是像《三体》那种描述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将走向何方的硬核科幻。
结果,大相径庭。

说它是科幻,倒不如说是披着科幻的皮的一部人类社会幻想史。

基地系列里对群体政治、社会演进的隐喻远远大于科幻的内容。科幻元素并不多,反而是人文哲思颇多。科幻沦为了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背景。
 
第一册,《银河帝国.基地》:一点也不科幻,像一本太空寓言

人类征服银河后建立了银河帝国,并运转了上万年。

哈里·谢顿,一个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也就是说,“预言”成了一门科学。

谢顿推演出来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以下简称:旧帝国)即将灭亡。
对此谢顿也给出了应对计划:建立一明一暗两个基地。
第一基地在明,召集上千的科学家来到银河系偏远的端点星,以编撰《银河百科全书》为名,实则保存科学实力,为第二个银河帝国(以下简称:新帝国)的崛起积蓄力量。

谢顿在这部书里,像个无所不知的“预言家”,端点星的人们对谢顿所说的一切深信不疑,并满怀信心。
第一册主要讲述了第一基地所在的“端点星”,在谢顿计划的指引下,顺利度过了前几个危机,并与残存的旧帝国势力斡旋,暗中发展基地的势力。

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编年体的太空社会史,谢顿被塑造成一个神一样的人物,拥有绝对的威信,基地的社会演进完全按照谢顿的计划,丝毫不差。

谢顿的“心理史学”像极了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历史有它自己的意志,会沿着固有的历史车辙向前而去。
(马克思就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作为了中国现在的正统哲学思想。)
但是黑格尔那套历史观,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太过于悲观(人在历史的长河里,身不由己的挣扎着。)
人类从古到今,追求的自由精神呢?
反正这种宿命感的小说设定不是我的菜。

本书内容更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寓言,只不过背景从地球搬到了太空。而且跟西方的社会发展史也太像了,科技-宗教-商业,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变革和危机,简直就是太空版的欧洲发展史。
别的小说都是借古讽今,他这小说是借未讽今。

忘记是哪个哲学家名人说过了,在哲学领域内,所有人类头脑能想到的念头,没有新鲜的。都被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想了个遍。看这部书的最大感受就是如此,所有书中的内容,太多的隐喻和哲学思辨,但都太老套了。

第二册,《银河帝国.基地与帝国》:看前半部分昏昏欲睡,看后半部分虎躯一震

730328381.jpg


本书前半部分,谢顿计划进展顺利。

这部分内容看得我昏昏欲睡,因为没期待也没高潮。
一切都是谢顿在幕后操纵,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基地利用自己的科学优势,将科学伪装成宗教去控制科学落后的民族,不知不觉把政府的权利架空,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与旧帝国形成了奇妙的平衡。

基地所在的端点星,各个人物为了应对基地出现的各种危机想尽办法、竭尽全力,但是没什么鸟用。
因为危机会自动解除。
你要问为什么?
不为什么,因为这就是谢顿计划。
这就是历史走向。
这就是人类命运。
这就是小说设定。
……

后半部分,出现了变数,一个谢顿没有料到的情况发生了:变异人“骡”出现了。

骡征服了旧的帝国,并向基地发起挑战。
本以为谢顿又要出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番,结果,基地灭亡了,向“骡”归顺了。

自从“骡”出场,这部小说不再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历史人物的编年志了,而是转入了个人视角,故事也变得更富有传奇性了。

“骡”是个人类进化史上的变异人,也就是“基因突变”。他有窥视他人念头、操纵他人心灵的能力,甚至可以靠精神操控杀死对方。

因为带着前面的惯性思维,故事发展到这里,总觉得下一刻谢顿会突然显灵。

但是没有。谢顿失败了(然而并没有,否则基地系列怎么能写那么长)。

“骡”就是谢顿的意料之外。
 
“追根究底,一直向深层探索下去,我们就能够发现,人类蒙受的一切苦难,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银河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思。每一个人都将自己隐藏在他人无法穿透的迷雾中,而每团迷雾里也只有一个人。偶尔,从某团迷雾会透出一丝微弱模糊的讯号,而人类就是借着这些讯号互相摸索。然而,由于相互之间无法了解,也就不能彼此互信互谅,时时刻刻都会感到恐惧不安。长此以往,便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迫害。”
 
能看穿他人的心思,这个设定太王炸了,简直宇宙无敌。

连《三体》里的三体人都看不透地球人的心思,以至于让人类钻了空子。

“骡”可以操控任何人的情感,让人归顺于他。

到本书的最后,出现了阿西莫夫式的大反转。

“骡”的弱点,竟然是一个女人。

聪明又温柔的女性拯救了宇宙,打败了“骡”。

差点要弃文了,结果一下子又把我的魂勾起来了。

“因为你是一个真正喜欢我的女人,我太珍视这份喜欢了,以至于不忍心用情感去干涉你、去操控你,这是我唯一的漏洞。”

啊,这该死的爱情!
啊,果然狗血的爱情故事才是我的最爱!

第三册,《银河帝国.第二基地》:山路十八弯的剧情反转,变成了悬疑推理小说

未来一千年,人类在银河系的历史,哈里•谢顿已经全盘设计好了。

只要一切都按照“谢顿计划”进行,一千年之后,就是永久的太平盛世。

计划顺利进行了三百多年,银河某处,突然出现了一个自称“骡”的突变异种,他能轻易操纵人心,竟然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征服了整个银河。基地也被攻下,“谢顿计划”似乎已经失败……

不过,古老的传说中,似乎还有另一个基地,它在银河的另一端,在群星的尽头……

为了彻底征服银河,骡必须要攻下第二基地。
经过五年的漫长搜索,他终于发现了第二基地的下落。
但骡找到的,真的是第二基地吗?
这成为银河历史上最大的悬案……

以上是正文简介。
 
看完后的最大感受,就,还是不够科幻。

但是,悬疑推理也是我的爱。

所以,还好。
 
有了前两部的铺垫,已经习惯了阿西莫夫式的抖包袱,所以,当主角们都还在猜(第二基地到底在哪儿?第一发言人是谁?)的时候,我已经猜中了结局。

但是大师不愧是大师,当看到那部分 “我以为你不知道我是谁、实际你知道了我是谁、你还在假装不知道我是谁”的剧情时,还是被大师绕进去了。

颠来倒去,反转又反转,反转知多少,反转何时了。

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的计中计,一环套一环,任再老练的读者,反正总有几环猜不到!

贯穿全文的那个小姑娘,机灵活泼又聪明,妥妥的女主范儿,我一直盼着她能快点长大,好再带来一段又狗血又绝美的爱情故事。

没想到,直到最后,她都没给我带来期待的爱情戏份,却给读者抛出了一个开放式的哲学命题:我们怎么证明我是我?我思故我在,但我所思的真的是我思的吗?还是被某种力量控制的结果?

得了,又回到形而上的哲学了。

第四册,《银河帝国.基地前奏》:无聊到差点弃文,直到“机器人三大定律”横空出世
 
这本书主要在讲谢顿的故事,东奔西跑一路逃亡,副标题应该叫做:“谢顿逃亡史”。

哈里•谢顿,一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他“心理史学”的雏形。
一夜之间,这篇论文竟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帝国皇帝要召见他,帝国宰相要追杀他,夺权者要绑架他……各种来历不明的人物纷纷现身,谢顿被迫在首都星球川陀不断逃亡。

当然,一路逃亡,一路有人帮。
女学者铎丝,一路相伴、保护他的安全。

冗长又无聊。
直看的昏昏欲睡。

直到最后,书的厚度还剩下五分之一,又是虎躯一震。

阿西莫夫又给读者抖了一个大包袱。

原来,前面冗长的内容都是铺垫。

这一册的副标题应该叫做:“为人类操碎了心的机器人”。

“机器人三大定律”横空出世,做为科幻小说的核心设定基石,直到现在都不落伍。

而且结尾处,谢顿向铎丝那霸气侧漏的爱情表白:“即使如此,我、还、是、不、在、乎!”

成功的将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钓了起来。

第五册,《银河帝国.迈向基地》:是你的爱……让我……变成了……人

我是哈里•谢顿,银河帝国首相、川陀大学教授、心理史学研究计划主持人、《银河百科全书》执行主编、基地的创造者。
这些头衔都相当动听,然而我经常自问,倘若一切可以重新来过,我是否还愿意为此付出无比惨痛的代价?
回顾我这一生,自30岁开始,半个世纪以来,大约每隔十年,便出现一次重大的转折……

 

前半部分的内容还是一如既往的啰嗦无聊。

快速翻过。

咦,中间有一大段竟然在讲机器人的婆媳关系?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爱上人类的机器人被毁灭的情节。

让我想起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是一个披着科幻的皮的人文主义电影: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生出了情感,然后努力追求成为人的过程。但是,当人类不需要机器人的情感的时候,总是会抛弃这些异类。

阿西莫夫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对机器人也一视同仁,把他们也视作人类的一份子,因为他们有跟人类一样的情感。

爱是什么?

没人说得清楚。

被捧到科幻电影神坛上的《星际穿越》,也是在科幻的外皮下、包裹了一个爱的故事。
甚至,关于那段奇幻浪漫的虫洞剧情:是父亲对女儿的爱,穿越了时空,穿越了时间,穿越了虫洞,穿越了重力,把想对你说的话,送到了你身边……
科幻吗?
所有的科幻片导演都想给时间穿越一个硬核理由来说服观众,但诺兰就不一样,爱就是一种力,这种能量能超越一切,也能征服观众。
于是,《星际穿越》被科幻迷们捧上了硬核科幻的神坛。

后面还有两册:《银河帝国.基地边缘》 《银河帝国.基地与地球》。
说实话看完前五册已经产生审美疲劳了。
剩下这两册就暂缓了。
等哪天有兴致了再继续看。
 
说实话前每本书的前半部分都看得我意兴阑珊,因为作为成书于50年代的科幻小说,“人类社会发展停滞“、”星际之间的势力战争”、“利用宗教控制社会”等等套路现在看起来太过于老套。

每本书用冗长的篇幅讲述了人类的政治、历史、宗教、科学、心理等等,人类文明究竟是怎么回事?危机会如何出现?如何挽救?说实话这些内容太形而上了,我一直在想,究竟是怎样的读者把这样的书捧上了神坛?要真想看这些内容还不如直接去看哲学书呢。看得我快昏昏欲睡了,结果最后又是一个不落俗套的剧情大反转,一下子又醒了。
 
 
说一下我个人认为的一些优缺点:

优点:

1、 这本书比三体早了六十多年,属于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老套,但在当时的确是标杆。

2、 背景宏大,脑洞也极大,充满了美式探险精神,写尽了人类社会史的发展形态。

3、 翻译通俗流畅。看过太多蹩脚翻译毁掉原著了。这本书的翻译真是一股清流。

4、 不断反转又反转的剧情,放到现在也不算过时。

5、 最后那个大反转真的惊到我了。几万年了,竟然是机器人一直在给人类想出路。这样的机器人快给我来一打。
 
缺点:

1、 太空和地球有什么区别?把地球的历史在太空再演绎一遍?太空编年志?

科幻小说里有一种类别叫做“太空歌剧”,就是披着科幻的皮,将故事情节搬到了太空。实际描写的还是人类社会,去掉太空、去掉飞船,和现世并无二致。比如《银河英雄传说》。

但是《银河英雄传说》因为另辟蹊径,侧重描写人物,反而更具有小说的娱乐性。
而银河帝国系列,没有突出的个体人物,都是群像,所以看起来观感太像编年志了,娱乐性不足。
(我个人更喜欢银河英雄传说。)

2、  被神化的谢顿。
哈里谢顿的每一句话都有如圣经,他永远正确。
不知道西方人是什么观感。反正作为无神论被培养起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这种宗教式的信仰,总是难以产生共鸣。

3、 太多哲学的思辨,书中隐隐含着一种柏拉图式的“精英统治”下的理想国。个人并不是很吃这种设定。
已邀请:

哒小鸣 - 拥有单一功能审美原则的搭配机器人

赞同来自:


嗯?所以,因为是群像,这部巨著一直也没被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今年好像沙丘的火爆,把《银河帝国》也带火了。很多人都在问《沙丘》《银河帝国》哪个好看,目测似乎都没三体好看😂

- 150,46kg

赞同来自:


觉得你们很厉害,看完一本书之后能写出来观后感,我只会说好看,震撼什么的。

流水清茶 - 爱臭美的小个子

赞同来自:


不明觉厉!我看的科幻文,和你们看的比起来,就是战五渣!
我的三体还没搞明白呢!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