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文的年度书单(下)


我喜爱的大部分作品都在下篇啦。
FAD6C13E-18F1-403D-A2FC-AB3063F5F490.jpeg


1⃣️红发女人
作者:奥尔罕·帕慕克
0CE813B5-ED91-4A4F-91A7-197E159977DA.jpeg


有几个作家的作品我每年都会买,比如帕慕克、毛姆、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这几个都是长在我心坎上的男人,风格各异,但都是爱到不行。
我一直觉得好的作家不仅仅能写人,写生活,写命运,更重要的一点是其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质,正是这种民族特质才能让作品流传,吸引一代代的读者。博尔赫斯就曾评论过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俄罗斯大师,比谁都了解斯拉夫民族灵魂的迷宫”。
《红发女人》的作者奥尔罕.帕慕克,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民族特质的作家。他的故事总是带着回忆奥斯曼帝国辉煌的欣喜和细数当下混乱的忧伤,有着浓浓的宗教底蕴,时不时会让人有一种小时候看《一千零一夜》的感觉,这应该是欧美作家所缺少的异域风情。我读他的第一本书是《我的名字叫红》,一本很不一样的悬疑小说,开头第一句就被深深震住了,相信每一个拿起这本书的读者都不会放下。“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这真的是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开头了!
今年读的这本《红发女人》很薄,感觉一两天就翻完了。全书一共是两章,我当时看完第一章把大概故事给我老公讲了一下,他急得问我后面发生了什么,让我赶紧看,可见还是很吸引人的。
故事开始于一个炎热的夏季,当时还在念高中的男主想赚点钱补贴学费,机缘巧合他遇到了一位很赏识他的打井师傅,便决定跟着师傅去当学徒,地点是某个小镇郊外的私人庄园。打井工作异常艰辛,师徒二人唯一的放松方式就是晚间去镇上转一转。就这样,十几岁的男主遇到了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女人,一头红发,像梦一样闪现了一下就不见了。所以他每天找各种理由单独外出,想要找寻红发女人的踪迹。
一段时间过后,红发女人依然没有消息,师傅的打井工作也毫无进展。雇主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放话一周见不到出水就不给钱。有一天师傅决定下井观察,让徒弟在上面负责接泥沙。思绪混乱、疲惫不堪的徒弟一时失手,所有的泥沙全部倒回井里,师傅没了声音。。。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父子的故事,很有寓言意味。帕慕克用古希腊的《俄狄浦斯》和伊斯兰世界史诗巨著《列王记》中的鲁斯塔姆和苏赫拉布两出父子悲剧作基底,重现了一个伊斯坦布尔当代的父子悲情戏。多年之后男主去往世界各地搜索有关父子的传说、故事、画像等等,以求缓解内心深处的罪恶感。这里还提到了伊凡雷帝弑子的名画,这幅画我在俄罗斯见过,色彩特别浓烈,看上去让人很绝望(我是完全不懂画,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搜一下)。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大概,已经知道的可以跳过哈。从前有个国王得了个儿子,有预言说这个儿子将来要弑父娶母,国王很害怕就把婴儿丢了。没想到邻国的国王把孩子救了还把他抚养长大。长大成人的小伙子听说自己会弑父娶母,顾念父母安危就离家出走了。到了一个国家,听说有个很坏的女巫要屠城,他赶着去想办法解救城民。可偏偏狭路遇上个老头,俩人都不让路,俄狄浦斯一生气就把老头杀了。后来他如愿打败女巫,城民很高兴,推举他作新的王,还迎娶了王后。没错,他杀死的那个老头就是他亲爹,王后就是他妈。)
从古希腊俄狄浦斯王悲剧开始,父子关系就是一个宗教很爱用的主题,也是作家们很喜欢探讨的话题,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2⃣️卡拉马佐夫兄弟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4D01C3D8-A895-4A0D-825A-A73BB89D5EE4.jpeg


天呐,这个真的太难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写妥翁的书评。他已经把所有的人类情感都写到极致了,我还能怎么总结呢。
我自己大概是一两年前开始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会怕太过深奥,不敢触碰,相信有不少小伙伴会有跟我一样的想法。那么请听我的,去看吧,他的故事太吸引人了。这样子的传世著作一般都是既可“阳春白雪”,亦可“下里巴人”,如同《红楼梦》,不论什么年龄、不论何种教育程度的读者都喜欢。当然这些著作的精神内核是需要我们一生去思考的,常读常新,不必要求第一次就看懂。
我今天简短地把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内容还是要自己看书。
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这是一部关于父子的悲剧故事。地主老卡拉马佐夫奸诈阴险、相貌丑陋、贪财自私。他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米嘉、伊万和阿廖沙,三个儿子自小都没有得到过老卡拉马佐夫的一丝关怀。多年后,因种种原因,三个儿子又都回到镇上。其中小儿子阿廖沙是一个善良、干净的大男孩,他笃信基督教(斯拉夫民族信仰的是东正教,非天主教),虔诚之极,爱着身边所有的人,哪怕是品行恶劣的父亲。阿廖沙是整本书的中心人物,他是所有纯洁美好的化身,就如结尾那句“孩子们,亲爱的朋友们,不要害怕生活!当你做了正义的好事的时候,会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我想这应该也是妥翁的用意,纵然大师写尽人性之复杂,但善良和正义依然是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阿廖沙虽说是中心人物,但故事的矛盾点并不在他身上,而在老大米嘉身上。米嘉在部队待了几年之后,带着美貌高贵的未婚妻卡捷琳娜回到故乡。原本应该是结婚生子,过着平淡的生活,但米嘉却疯狂地爱上了父亲的情妇。并多次扬言,要置自己的父亲——老卡拉马佐夫于死地。而全篇开头已说,“老卡拉马佐夫神秘地横死于十三年前”,所以《卡拉马佐夫》整个故事非常有宿命论,也极具悬疑色彩。大师真的是太厉害了,情节丝丝入扣,看的时候非常期待后面的故事发展。他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我自己是看了大概一半多的时候才想起列个案件梳理(明星大侦探学来的),结果发现,原来只有三天啊。这么厚厚的上下两册,很难相信整个故事跨度只有三天的时间!
其实米嘉这个人物有不少经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是很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医生家庭,年轻时曾进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母亲去世后父亲从医院退职,迁往乡下,置了一份薄产,终日纵情酗酒,这也是书中老卡拉马佐夫的原型。另外和米嘉一样,作者自己也有部队的经历。还有米嘉最后被判处死刑后改流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经历也是一模一样。他年轻的时候加入过某个激进组织,被判处死刑,但在行刑的最后一刻又被赦免,改为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说回故事本身,全书最难懂的就是老二伊万这个人了。伊万爱上了大哥的未婚妻卡捷琳娜,但一直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赋予了很多宗教思考。这部分内容很晦涩,我看不太懂。伊万有着丰富的学识,是俄国新一代的代表,正遭遇着欧洲文明和传统俄国文化相碰撞的时候。但他自己很痛苦,找不到寄托,找不到出路。最后陷入梦魇,患上了谵妄症,沉沦于自己与魔鬼的对话。魔鬼跟他说,“在当代,信奉上帝不合潮流,可我是魔鬼,相信我没有问题。”看到这儿真是唏嘘,我觉得此刻伊万已经被打倒了,他只不过是一个被自己幻象折磨、不信上帝却依然负了十字架的可怜人。作者似乎也在反思这股新思想是否应该全盘接受,斯拉夫民族的传统是否毫无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有关“信仰”的书。“美这个东西不但可怕,而且神秘。围绕着这事儿,上帝与魔鬼在那里搏斗,战场便在人们心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个魔鬼,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贯串全书的主要问题,正是我自觉和不自觉地为之苦恼了一生的问题:上帝是否存在?”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有思考过,或许多年前我会毫不犹豫说“不存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觉得上帝可能是存在的。若是说“只要你相信,上帝就存在”,好像也不对,我认为这样似乎认为上帝是应“需求“而存在的,这不是我的观点。我觉得应该是一种绝对性的存在,是所有思想的起源和根本,我们的所有学识都是为了一步步接近这个根本。只是一点点很模糊的想法吧,很不成形,等以后有一些成型的想法了再写。类似的问题在下面第5⃣️本也有。
我是很喜欢俄国文化的,度蜜月的时候还特意去了趟俄罗斯。也很喜欢圣彼得堡,这个城市很欧洲,但又不同于欧洲。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往往是肮脏的、灰暗的。要说起俄国的艺术和文学,那可真的是太多了,我也只看了一点点而已,实在不敢多谈。可如果大家对俄国的历史感兴趣,我想推荐一套书——蒙蒂菲奥里的《罗曼诺夫皇朝》,写了罗曼诺夫皇朝20位君主和沙俄帝国的版图扩张史,大概类似于我们的《明朝那些事儿》或者清宫秘史什么的,还挺有意思的。
BD51BD79-D65E-4BB6-8057-E921A06CAEC2.jpeg


最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困扰,为什么俄国人的名字都又长又复杂,根本不知道在说谁。我自己总结了一点小经验,分享给大家。没有这个困扰的小伙伴直接跳过哈。
俄国人的名字分三部分:人名·父名·姓
举个例子: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
这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老大,他的名字叫德米特里。跟他关系很亲切的家人朋友们会叫他的简称,也就是小名,比如米特里、米嘉等,简称有时候会出现多个。
然后就是跟他关系还没到特别要好,但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和一点亲切,这时候会叫他:名字·父名,这里就是叫: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这种叫法是最经常出现的。俄国人说话是很讲礼貌的,基本都会用尊称,也会带“您”。我们经常觉得俄国人的名字都是什么奇,女孩都是什么娜,这是因为尊称的时候第二音节的父名加了一个尾音。比如德米特里的爸爸叫费奥多尔,加尾音我们翻译过来就是费奥多罗维奇。如果德米特里是个女孩,他的中间名称就会变成“费奥多罗夫娜”。
最后一种是只称呼姓,这种常见于谈话之中提到了一个不在场的人;或者有时候信件末尾署名会只写姓(也有的写名·姓)。
那么我一般看的时候,最开始会记住这个人的全名和一个简称,之后的内容中无论他以何种形式的名字我出现,我都会自动把这个人名看作他的简称,这样就不容易弄混了。如果人物太多,还可以准备一张纸,把出现过的人物名称都记下来,然后括号记上小名,每次出现找一下就好了。前一阵子网上流传了一个看懂《罪与罚》的方法,——把主人公的名字换成刘能,再也不怕记不住了,嘿嘿也是可以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3⃣️Little Women
Written by Louisa May Alcott
38FF2051-8B41-4E95-981B-DF06327BF6C0.jpeg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窝在家翻《小妇人》真是别样的滋味。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是在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结束了战争的人民无限希望回归到平和幸福的家庭生活,正如今年疫情过去的我们(其实美国还没过去。。。),我们需要希望,需要欢乐,需要亲人的陪伴,需要所有人一起振作起来,需要一切向上并且美好的事物。
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正是在战争时期,父亲去了战场,慈爱善良的妈妈带着四个性格迥异的女儿艰难度日,但却不失平淡幸福,这样快乐的生活在特殊年月看起来格外珍贵。除了美好的生活,这部书的难得之处还在于十九世纪中叶就能写出女孩子的事业心,女孩子并非男人的附属品,并非随时等待着“王子”的解救的情节,应该算是不小的进步。
英文原版不难,但我只能给四颗星。少一颗是因为故事结局的感情处理我并不太喜欢,男主从喜欢二姐到三妹的过渡不是特别有说服力,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可能是我太站男主和二姐这对CP了吧。
去年上映的罗南和甜茶主演的电影《小妇人》我超爱!从服装道具到导演编剧对故事结构的调整,都是完美的,五星推荐这部电影。

4⃣️杜撰集
作者:豪尔赫·博尔赫斯
5BDC345F-FDB7-4D77-B294-9B08B8C82CAA.jpeg


博尔赫斯是我看过的最会讲故事的人!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写出来的故事变幻万千,总给人新鲜绮丽的感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那句“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这句话就出自博尔赫斯的诗: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昏昏然缓缓将空幽勘察,
凭借着那迟疑无定的手杖。
而且博尔赫斯还写过一个短篇,就叫作“通天塔图书馆”(收录于《小径分岔的花园》),但故事并不像“天堂图书馆”那么美好,反而有点细思极恐。大概是说整个宇宙都是图书馆,是由无穷尽的六边形空间组成的。而现实生活中,博尔赫斯正是阿根廷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作为一个终日与书为伴的人,神奇的是,博尔赫斯是失明的。
博尔赫斯的作品多是诗歌和短篇,我目前看的比较多的是短篇。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这套全集无论纸张、翻译,还是排版都非常好,如果大家想入手推荐这套(这套有很多本,我暂时也只看了几本)。
博尔赫斯的短篇往往都很富有哲理性,同时脑洞很大。每一册里大概十篇左右,相信我,好玩儿极了,简直是容易上瘾的“故事会”!比如这本《杜撰集》,其中有一篇叫“博闻强记的富内斯”,讲的是一个人有非常强大的记忆力,但他这个记忆力不同于常人。比如约朋友去郊外游玩,我们可能会记得朋友的穿着、聊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富内斯就不同了。他不但能记住说过的每一句话,朋友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树林中的每一片叶子的形状他都记得住。他说他甚至还能记得几年前遇见一个人时他骑的马匹鬃毛往哪个方向吹。
再比如“秘密的奇迹”一篇,被判处死刑的作家在牢中想起自己写的一出戏剧,觉得不太满意,便祈求上帝再给他一年时间把作品写完整。而后在行刑那一霎那,他的心愿居然达成了!时间停滞,监刑官和列队士兵通通凝固,作家自己也动弹不得,唯一处于活跃状态的是他的大脑。就这样他在脑中反复构思,反复删改,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一部除了他和上帝没有人知道的完美作品。
博尔赫斯也写了不少有中国文化的故事,比如他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写的就是一个中式花园,这个故事我也很喜欢,这里不剧透了,大家自己买来看。还写过一个中国女海盗(《恶棍列传》里的“女海盗郑寡妇”)。
当然,除了故事精彩,博尔赫斯的文笔也是一绝。有着南美风情的忧伤和细腻,很有灵气。五星推荐,不能更爱了!
附一首我很喜欢的博尔赫斯的诗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瘦弱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我给你我已死去的祖辈,后人们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我父亲的父亲,阵亡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边境,两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胸膛,死的时候蓄着胡子,尸体被士兵们用牛皮裹起;我母亲的祖父——那年才二十四岁——在秘鲁率领三百人冲锋,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马背上的亡魂。
我给你我的书中所能蕴含的一切悟力,以及我生活中所能有的男子气概和幽默。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营字造句,不和梦交易,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
我给你关于你生命的诠释,关于你自己的理论,你的真实而惊人的存在。
我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

5⃣️玫瑰的名字
作者:翁贝托·埃科
12856EDF-73C4-4338-8782-B6509DC51002.jpeg


如果找一个人和博尔赫斯的学识一较高下,那只能是埃科了。但埃科更像是剑走偏锋的江湖大侠,他知道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就比如他的书中居然提到了《哈利波特》中出现的曼德拉草的相关记录。《玫瑰的名字》是我接触到的他的第一本书,但我想我爱上他了。
D0950EF3-15C9-4C59-971C-3B7F1A2C812D.jpeg


看这本书的简介原以为是一本极其枯燥乏味的书,什么政治学、神学、亚里士多德、培根等等,七七八八列了一大堆。所以我最初是带着小心翼翼同时又严肃认真的勇气去翻看的,但没想到这本书很好看呐,这不就是悬疑小说吗。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一座修道院,天主教方济各会的一位知识渊博的修士威廉,带着自己的徒弟去到一所修道院,除了作为帝国和教宗谈判的促成使者,他还身兼另一个重要使命——查清修道院的一起谋杀案。整个故事时间跨度是七天,这期间又不断发生新的命案,修道院笼罩在人人自危的阴影之中。。。
故事出奇的吸引人,加之十三世纪宗教的暗黑风,实在太有看点。虽然书中大量篇幅都是有关当时天主教各个流派的权力争斗和很多神学议题的辩论,比如基督到底提不提倡笑(这个议题非常重要,可以算得上整本书的核心),但完全不影响本书的趣味性。
其实书中关于宗教和灵魂的探讨很值得思考,这也让我觉得自己对神学一无所知,见识浅薄。比如书中提到的这个问题:
一个必然存在的人怎么能够存在于完全被‘可能’充斥的环境之中呢?上帝和宇宙原始的混沌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呢?认定上帝绝对的万能,以及他对选择的绝对自由,不就等于表明上帝的不存在吗?

6⃣️The Sound and The Fury
Written by William Faulkner
中文名:喧哗与骚动
9DD7209C-4E2E-49E3-932E-F4F54B23AE42.jpeg


这本书很难懂,词汇上要比《洛丽塔》简单一些,但作者的写法太过飘逸,很难抓住他的思绪。我四星推荐吧,可能中文译本会好一些。
故事梗概倒是不复杂,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农场。Compson一家兄弟姐妹四人,聪明内向的Quentin 、漂亮但是性格叛逆的caddy、脾气暴躁的Jason 、还有最小的智力低下的弟弟Benjamin。故事大多发生在农场中,主要时间线也只有1928年四月六号、七号、八号这三天。
但难的是理解作者的叙事风格。开篇第一章是1928年4月7号,这天刚好是Benjy33岁生日,叙述口吻也是Benjy本人。大量的人物名称同时出现,而作者并没有意图要介绍人物关系,所以开篇就会觉得非常乱,理不出头绪。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杂乱无序。故事人物的无序性、时间的无序性、以及语言的无序性。
时间的无序举个例子。第一章主时间线是1928年,这期间穿插了不少二十年前的故事,这种写法不奇怪。但是,福克纳喜欢把不同时间发生的对话同时写,比如两个人在对话,下一段还是这两个人在说话,但时间却是二十年前。
当然为了防止太过跳脱,作者会用一些象征时间的人或者小物件。比如,Luster一直在说,他丢了一个quarter 。这个quarter反复出现,这就代表了时间。多次出现的一句话“Caddy smells like a tree.” 也是时间转换的节点。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benjy在1928年和1908年身边的佣人是不一样的,根据佣人的名字也看得出时间。
语言的无序性是非常明显的,不断重复的词;多页无标点符号的叙述;还有读不出来的浓重黑人口音。语言意象的重复性,是一种情绪的刻画。比如智力低下的Benjy经常哭闹,所有人跟他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Hush ,Hush,Hush!不断地不断地出现,看的过程中会感觉非常烦躁,这大概就是作者要的氛围。
另外大量的黑人口音的段落,有的我能猜出来,有的真的看不懂。其实《小妇人》等美国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很多作品也都有黑人说话的口音,但这本实在太多了。我随便拍一点大家猜猜说的是什么。
BE321421-62DE-4BB0-99D7-81F20A7B300B.jpeg


故事结束在Benjy不由自主歇斯底里的怒吼过后的茫然中。
For an instant Ben sat in an utter hiatus. Then he bellowed. Bellow on bellow,his voice mounted, with scarce interval for breath. There was more than astonishment in it,it was horror; shock; agony eyeless, tongueless; just sound.
最后再是The broken flower drooped over Ben’s fist and his eyes were empty and blue and serene again as cornice and faced flowed smoothly once more from left to right,post and tree,window and doorway and signboard each in its ordered place.
《喧哗与骚动》被评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也是威廉•福克纳的主要代表作。有大时代,有小人物,有独树一帜的意识流风格。像是南方退出历史舞台的挽歌,也是一代人迷茫的印证。虽然我并不是完全看得懂,但还是不得不佩服这位文学大师的风格,攻势凌厉,但却内含哀怨;像是自残式地嘶吼,却也是绝望的空洞。

7⃣️白痴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ECD6534C-2E09-4B01-B406-49A38F8C9FA1.jpeg


一列疾驰向彼得堡的火车上,坐着一位面色苍白、看上去有点柔弱的青年,他就是我们的主人公——梅诗金公爵,他已经阔别彼得堡多年了。虽说是个公爵,但他家境清贫,所以衣着也很朴素,同车厢一脸奸相的男人(姑且叫他“百事通”吧)很瞧不上他,倒是另外一个年轻人对他青眼有加(我们叫他二愣子吧)。待二愣子自报家门之后,百事通双眼冒光,因为现在整个彼得堡没有人不知道二愣子的大名。原因是他迷上了城中大部分男人的女神,并说要倾家荡产娶她,百事通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吃瓜的好机会。就这样男主梅诗金公爵也知道了女神。
梅诗金无依无靠,想找份差事,就去求助了一个将军,因为将军夫人结婚前跟他同一个姓(想一下,你姓李我姓李,咱们五百年前肯定是一家的呀)。将军一脸黑人问号,这谁啊。可是又一想,小伙子有意思呀,那就见见吧。这一见面发现小伙子果然有意思,那就给你安排个活吧。
聊天当中将军也说到了女神,他还有女神的照片。公爵一看,我天,太美了!不敢让人亲近的美,但感觉女神有心事,还可能要倒霉。所以之后公爵第一次见到女神本人,就说“嫁给我吧,我是来拯救你的”。
嗯就是这样,之后的故事大家自己看。
《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故事性最高的一本,不像《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那么多晦涩难懂的东西。如果第一次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建议买这本,有点像俄国版的堂吉诃德。再剧透一点,其实最后是个悲剧,不像讲起来那么好玩。五星。

8⃣️白夜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FC06BE4D-4DE2-49F5-BB14-D350D89C2940.jpeg


《白夜》一共收录了三篇,分别是《穷人》、《白夜》、《赌徒》。《穷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第一部小说,整个故事都是书信体,写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中年大叔爱慕上美丽姑娘的故事,当然最终没有在一起。里边有一句话大家可能比较耳熟,“不幸是一种传染病。不幸的穷人就得互相避开,免得让病再传来传去”。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的“穷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本也是很好读的,没有太过晦涩,故事也比较简单,非常推荐。五星

9⃣️利比亚战地日记
作者:闾丘露薇
48E60847-A2F4-4CB7-90B8-A010A86D6E89.jpeg


这本书是朋友送的,我其实没抱多大兴趣,想着无聊时候翻翻。但意外的很精彩,一本不错的社科类读物。以前并不是很了解利比亚,看完才大概知晓了这片国土的地理位置、些许历史知识。对我们而言,“利比亚”似乎永远和战争联系在一起。有时候想想真是残酷,当某个区域的战火纷飞透过新闻记者的镜头和冷静不掺杂感情的职业播报送给万里之外的我们时,我们的家正是炊烟袅袅,饭香扑鼻。这陌生遥远的枪声、爆炸声都淹没在了锅碗瓢盆的脆响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中了。。。。和平太不易了。
也深刻体会到如果一个国家的自由和民主要依赖于某位领导人的脾气秉性,那这份自由和民主是不可能长久的,唯一值得依靠的只能是健全的法制和完善的社会制度。
四星

1⃣️0⃣️剧院风情
作者:毛姆

0D0D5332-B642-4329-8BBE-26AB754030A4.jpeg


最后以我最爱最爱的毛姆先生的作品收尾,我是毛姆的小迷妹!我看过毛姆的很多很多书,经典的那几本还是中文英文都买来读了。他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最有趣的,那种幽默戏谑,还有点刻薄简直太让人着迷了!所以我觉得,何以解忧,唯有毛姆!有时候读他的书我都有一个画面,一个小老头吧嗒吧嗒敲着打字机,香烟一根接一根,整个屋子烟雾弥漫。。。
毛姆先生一生写过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女人,有俏皮可爱但结局悲惨的傻白甜、有风情万种游走于多个男人之间的绝色佳人、有附庸风雅的贵妇、有异域海岛无言的陪伴者;有痴情的、有绝情的;有作者心爱的、也有他戏谑挖苦的。《剧院风情》也是一部纯女主的戏,名字非常好,讲的就是戏剧舞台上的风情万种的天后。这次的女主不但有美貌,还有智慧,发现自己沉溺于一段不适宜的恋情后及时反思抽身而出,果敢,自律,有天分,算是毛姆众多女性角色中我很喜欢的一个。因为毛姆本身就是写戏剧的,他接触过无数的戏剧女演员,他说这个角色不是特写某一个人,而是很多女演员的影子。当然这也不是他本人最喜欢的角色,他最喜欢的是《寻欢作乐》。如果让我推荐毛姆的作品的话,第一当然是《月亮与六便士》,其他都是第二推荐哈哈哈。

好啦,2020年我读过的所有的书都在这里。张爱玲在《半生缘》里有这样一段,“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过了而立之年,日子对我而言便是如此。还没好好品味一下三十岁就过去了,接着三十一,三十二。。。有时候会恐慌,不知道自己垂暮之年回望现今,能记住的能剩下多少。这种恐慌常常会让我不安、焦虑,好像不知道在找寻什么。每当这时,翻几页书反而能沉静下来。我猜或许人生不尽相同,千百年来智者们早已把答案写在书里,只等待我慢慢去发现吧。最后以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收尾,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穷人》中说道,“当我在这笔记本上写下最后一行时,我已经比从前老了很多。”

(上下两篇加起来有一万八千字,还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写出这么长的书评,嗯我可真是又闲又厉害)
已邀请:

欧阳 - 身高160,体重105,肩宽39,82―70―90,肩宽胸平胳膊粗胳膊

赞同来自:


写的真好,每本书评写的很细致,被种草了毛姆。
尤其是最后的结尾,人到中年时光飞逝,感同身受。
小妇人是我从少女时代就喜欢的书,几版电影都看了。

LisaMommy - 选择困难的天平座妈咪

赞同来自:


点赞,想退了休专门读书,然后写书评

哒小鸣 - 拥有单一功能审美原则的搭配机器人

赞同来自:


种草博尔赫斯,结尾有了毛姆,一切都不沉重了hiahiahia

深水鱼 - 52公斤,160;

赞同来自:


果然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么详尽的书评,学习了

流水清茶 - 爱臭美的小个子

赞同来自:


深深的佩服你!你说的这些书,我不仅没有看过,很多甚至都没有听过!真是书有未曾经我读,还要多多看书才是!
关于俄罗斯文学,我还得说,太佩服你了。可能在太小的年纪读了一些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不仅没有理解那些作品的内涵,而且给我深深的刻上了俄罗斯文学艰难晦涩的烙印,现在我真的是看见俄罗斯文学就躲开。谢谢你分享的关于俄罗斯名字的小经验,等以后看书了,在验证一下。你说的那些书,看起来真的是有意思,等我哪天真的缓过来了,一定要看看。
我刚把《杀死一只知更鸟》看完,现在在看的正好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没有看过,我现在才看的开头,我有点想放弃,这个开头有点让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
《小妇人》一直想找个时间看,我要把小妇人排到前面来!先把这个看了吧!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真的是啊,我也是三十岁以后,觉得时间,好像不是那么在意以后,过的真是太快了!
感谢你的书单分享,让我平淡的人生能领略到我意识范围意外的书,致意!

白矾

赞同来自:


感谢你的分享~书评原谅我没有
全部看完,怕剧透,但是书名我挑着记下了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